冻损现象是生物样本在低温储存过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尤其在液氮罐中存储时,由于温度骤降和低温条件的长期影响,样本细胞和组织容易发生破裂或结构损坏。为避免这种冻损,关键是控制降温和保存温度的精确度,同时确保正确的样本处理方法。在液氮罐中存储时,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方法来缓解或防止冻损,能够显著提高样本的存活率和功能。
1. 控制降温速率
生物样本的冻损多发生在降温过快的情况下。当温度变化太急剧时,细胞内外的冰晶容易形成并造成结构性损伤。理想的降温速率应当是缓慢而稳定的。根据不同类型的生物样本,降温速率应该控制在每分钟1°C到5°C之间。例如,对于人类胚胎和卵子,其降温速率应当在2°C/min到4°C/min之间。而对于细胞和组织样本,降温速率可以稍微放宽至每分钟1°C到3°C。通过使用程序化的降温设备,可以精确地控制这个过程,避免快速冷冻造成的不均匀冰晶形成。
2. 使用冷冻保护剂
冷冻保护剂(Cryoprotectants)是一类能够减少冰晶形成并保护细胞膜和结构的化学物质。常见的冷冻保护剂包括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DMSO是最广泛使用的冷冻保护剂,能够通过降低细胞水分的冰点来减少冰晶对细胞的损害。DMSO的浓度通常设定在10%至15%之间,但具体的浓度应根据样本类型和其对冷冻保护剂的耐受性进行调整。对于组织样本,可以使用更高浓度的甘油或PVP,这些物质在渗透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除了常规冷冻保护剂外,一些新型冷冻保护剂也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突破。这些新型物质能够在不损害细胞功能的前提下更有效地抑制冰晶的形成,提高生物样本的存活率。
3. 控制液氮罐的温度和储存环境
液氮罐的使用温度和储存环境也直接影响样本的冻损情况。液氮的温度通常维持在-196°C左右,确保样本可以长时间保持低温。然而,液氮罐内部的温度波动可能会对样本造成影响。为防止温度的骤变,液氮罐应定期检查,确保液氮的充足,避免液氮过度蒸发导致的温度波动。
在液氮罐中,样本的存储位置也需要合理安排。不同液氮罐设计的存储区域温度分布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选择一个温度最为稳定的区域来放置样本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液氮罐的顶部区域温度较高,而底部区域则温度较低。应尽量避免将样本存放在靠近液氮罐口的地方,以免受到液氮蒸气的影响。最好选择罐体内部的中层或底层区域。
4. 管理冷冻存储过程中的温度监控
为确保样本在整个存储过程中免受温度波动的影响,安装温度监控系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时监控液氮罐的温度,能够及时发现温度波动,并采取补救措施。常见的温度监控系统包括无线温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记录温度数据并将信息实时传输到远程监控平台,提供24小时温度数据监控。
在一些高标准的生物存储实验室,可能还会安装温度报警系统。该系统可在温度超过预设范围时自动发出警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温度,避免冻损现象的发生。
5. 确保样本的包装与隔离
样本在进入液氮罐前的包装方法同样至关重要。对于液氮罐中的生物样本,包装需要特别注意防潮、防止污染以及保持样本稳定。常见的包装材料包括塑料袋、铝箔包装和密封管等,能够有效隔绝水分,防止液氮在存储过程中进入包装物内引发冰晶损伤。
为了确保样本的长久稳定保存,在放入液氮罐时,需要确保样本彼此之间有足够的间隙。这有助于液氮气体流动,从而确保每个样本均能够快速且均匀地降温。
6. 定期检查和替换液氮
液氮在存储过程中逐渐蒸发,因此需要定期检查液氮罐的液位。缺乏足够液氮的罐体将无法保持所需的低温,可能会导致温度波动并增加冻损的风险。一般来说,液氮罐每月应进行一次液氮更换,确保其始终保持充足的液氮供应。
需要注意的是,液氮罐的清洁和维护也同样重要。罐体内的任何杂质都可能对样本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因此要定期对罐体进行清洁并确保无污染物残留。
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物液氮罐中存储样本的冻损现象,从而为长期储存和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保障。